。给我一隅安放初心

《一五年夏天遇见的·3》

找回断片的一段回忆。

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2015-7-21

蓝色。

这是一种奇妙的颜色。

小时候不知何时喜欢上了这种颜色,十几年不曾改变,用的笔儿本儿盒子,一应都是蓝色的,喜欢便要时时看得见才好,却从来不曾把蓝色穿在身上。

家乡的天空很蓝,夏有夏蓝,秋有秋蓝。蓝的透彻,蓝的澄亮,蓝的深沉,蓝的静谧。

从此别地的天空色都不比故乡让人心动。


青海湖的蓝,蓝的幽静。

那一汪蓝,一动不动的,一泓玉。

借句话,

任何为人称道的美丽,不及我第一次遇见你。

这里的天空色,这里的湖,这里的一切都让人折服,

深深。


我们环湖,驾车用了整整一天。晨曦进景区,月至凌晨才回的市区。

由此,那些朝拜者、那些骑行的人,有老者,有儿童,

他们带给我的是淋漓尽致的灵魂洗礼。


青海湖是藏传佛教徒心中的圣湖,沿湖朝拜一周是他们毕生的虔诚。更有一路拜至拉萨,朝觐圣地布达拉宫。

或者说,她是整个藏族心中的圣海。

三步一拜,长磕头,五体投地。

五体投地为“身”敬,口中佛语不断为“语”敬,心中念想不断为“意”敬。对佛陀、佛法的崇敬,身、语、意三者缺一不可。

皮革护膝,木屐护掌,半步不可懈怠。

他们在用身体丈量三百六十公里的路程,一周,一个月,几个月,几年,

风餐露宿,矢志不渝,不折不扣。

经过风霜的眼眸,沉淀的只有虔诚。

许的愿景不为个人,为普渡众生。

这是真的。


抒发完一切的美好,倒也得讲讲现实。

青海湖,给了沿湖一切以商机。

这里也有牧民。沿湖的油菜花田都是牧民所种植,土好水好,开的花儿也格外好。游人的拍照胜地便是这一片片的花田。入田,20-40元每人次不等。

环湖公路是不近湖的,湖边到公路还有一公里左右的距离,湖与路之间便是草场和花田。唯一通向湖边的路便是牧民们开辟出来的土石小道,勉强可供一辆车子行过。过路,30-40元每人次不等,遇上好说话的牧民可以一辆车子50元。

有意思的是,牧民们在路口的牌子上,写的都是“此路直通湖边”,却从来不见收费表。当你窃以为是好心人给你的指路牌,欣然前往的时候,牧民们才会从你压根看不到的地方涌向你,开始收钱。

游客们往往都是任人宰割。有不服者,极力喧嚣口头讨伐,见牧民聚集形势不妙时,也只得认亏。是的,牧民们是绝对不退让的,哪怕这就是一个圈套。


我不知道如何评价这种状况,或者说这种模式。

有人讲牧民可恶,牧民奸诈,牧民欺负外地游客等等,言辞激烈一阵也就不愿意再提起以伤游玩揽景之心。

我观察过这些牧民,他们不善言辞,不会和你讲理讲事,可就可,不可就不可。他们执拗,他们不变通。

我不知道裹着包巾下的面庞是怎样的,肤色必定沧桑,高海拔高辐射寒冷大风给这里的人们烙着鲜明的特征。

但是,他们的行为,细想之,怪不得他们。


中国游客给以世界的印象都是相同的,哪些词汇我想不必多言。不是指全部,但不在少数。

价格机制的作用目的是维持供需平衡,价格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避免破坏。那些花田,那些小道,万一免费,必比收费带去更大的灾祸。

另一方面,也是旅游业的不健全。如此瑰丽神奇的宝地,终须有完善的旅游机制得以维护和保全,任重而道远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

【怎么办,你竟如此蓝】

 

【我来青海湖一趟,我要拍拍停车场】

 

【愿你我可以带着最微薄的行李和最丰盛的自己在世间流浪




【一个谈着海,一个听着,第三个既不谈也不听,她沉浸在海的深处,她漂流着】




【七米海岸,八米蔚蓝】




【以梦为马】




【我们毕竟不是一本言情小说】




【时间要治愈那么多人,真是辛苦】




【有一种童话,看见彩虹的人就会幸福】




【以湖为镜,来生做朵云】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
评论
热度(4)

© Cyan | Powered by LOFTER